甜馨,一个未成年女孩,仅仅因为社交媒体上一次“手滑”的点赞,便被卷入一场针对其父母贾乃亮与李小璐旧事的网络狂潮。她被迫公开澄清,强调父亲“称职”,恳求外界停止评判,只愿“爸爸妈妈都好”。这并非寻常的明星家事,而是一面血淋淋的镜子,映照出网络时代对未成年人隐私的无底线侵犯,以及公众对家庭伦理的集体认知偏差,彻底撕开了舆论狂欢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深层侵蚀。
一个未成年人的无心之举,何以引发如此轩然大波?这暴露了网络舆论对未成年人精神空间的肆意侵蚀。作为“互联网原住民”,我国未成年人触网率已高达97.3%,但其心智远未成熟,极易被网络言论裹挟。北京互联网法院少年法庭的数据显示,涉网未成年人案件数量正快速增长,其中网络侵权纠纷占比不小,这些案件往往给孩子留下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。当成年世界的复杂情感被粗暴投射到孩子身上,甚至恶意解读其一举一动时,一个充满审视与评判的“数字牢笼”便悄然构建,无情剥夺了他们健康成长的自由。
这种“隐形伤害”首先体现在未成年人隐私的无底线暴露与贩卖。甜馨事件中,其家庭隐私被反复消费,个人情绪被过度解读,这正是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面临的普遍困境。更深层的问题在于,部分家长在社交平台过度“晒娃”,无意中泄露孩子学校、行程等敏感信息,为黑灰产业链提供了可乘之机。据调查,黑灰产通过自动化工具批量爬取未成年人信息,形成“信息收集-交易-滥用”的完整链条。更有甚者,不法分子利用AI绘图技术生成未成年人敏感图像,或通过“AI恋人”类APP传播低俗信息,使得隐私侵犯手段更趋隐蔽和多样。肖某某、邓某某非法交易95万余条未成年人信息案中,检察机关最终判处主犯有期徒刑,并判令支付30万元惩罚性赔偿,这虽彰显了法律的震慑力,但也侧面印证了此类伤害的普遍性和严重性,以及我们面临的取证与追责挑战。
其次,公众对家庭伦理的认知偏差,在网络舆论场中被无限放大,从而加剧了未成年人的心理负担。许多公众对家庭边界缺乏清晰认知,将亲密等同于无界限的过度干预,正如专家指出,过度亲密可能导致“控制型母爱”的隐性伤害,让孩子难以独立、自我认知扭曲。对于离婚家庭的子女,社会舆论常带着刻板印象,过度关注其心理状态,甚至试图干预其与父母的关系,忽视了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情感需求和自主权。甜馨事件中,网友对贾乃亮与李小璐旧事的翻炒,以及对甜馨点赞行为的过度解读,恰恰反映了公众将明星家庭视为“公共财产”的倾向,这种对明星家庭隐私的过度窥探和道德审判,正是家庭边界意识缺失的极端体现。当网络上充斥着“姐弟互殴”等畸形亲子内容,将亲子关系异化为猎奇表演,也进一步扭曲了公众对正常家庭关系的认知,反噬到未成年人身上。
这种非理性舆论狂欢对未成年人价值观的塑造构成潜在威胁。世界卫生组织欧洲区域办事处的研究显示,青少年因不当使用社交媒体出现问题的比例从2018年的7%升至2022年的11%。当明星子女的家庭纠葛成为大众娱乐的谈资,当“手滑”都能引发轩然大波,这种环境无疑向未成年人传递了一种扭曲的价值观:个人隐私可被随意消费,网络流量高于一切。这种潜在诱导可能促使未成年人为了获取关注而过度暴露自我,甚至模仿不当行为,长此以往,将侵蚀他们的道德认知基础,使其对网络世界的复杂性缺乏清醒认知。正如《第6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》所揭示,未成年人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远未达到成年人的水平,更需要健康的舆论环境引导。
甜馨事件再次敲响警钟:守护未成年人的网络空间,需要社会各界形成合力。家庭应加强对孩子网络素养的教育,避免过度“晒娃”,并善用“未成年人模式”等技术手段进行有效管理。学校应将网络安全教育纳入课程,提升学生的风险识别能力。网络平台必须压实主体责任,完善实名认证和年龄核验机制,强化内容审核,并对涉及未成年人的信息进行更严格的分类治理,例如《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信息分类办法》的推出,为平台提供了重要指引。此外,司法机关应持续加大对侵犯未成年人网络权益行为的打击力度,形成震慑。国际经验也表明,德国、澳大利亚等国通过立法限制未成年人社交媒体使用年龄、强化平台问责机制等措施,为我们提供了借鉴。
保护未成年人,就是守护未来。甜馨的呼吁,是千万未成年人在网络喧嚣中对平静生活的渴望。让孩子们在清朗的网络空间中自由探索,免受无谓的伤害,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,亦是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。
股票配资神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